一个不贫有精神,下半句更加经典
其实这句俗语还有下半句,而且更加经典,只不过流传度没有上半句那么广,它是这么说的:一个不贫有精神。补上这半句,整句话也就全了。那为什么不瘦也不贫的人就是有精神的呢?这里的精神其实指的是文化修养,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富裕却又不胖的时候,那他多半就是有文化修养的人。
这也不难理解,富人想胖很容易,想瘦下来却比较难,除非他能节制自己的饮食,能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。所以那些又瘦又富的人,就明显比又胖又富的人素质更高,因为他们在富裕的基础上还多了几分对自身的约束。
时代变了,贫富与胖瘦的关系已经颠倒
俗语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情况,在那个时代背景下,它显然是成立的,然而如果放到今天来看,则不仅仅不成立,反而有可能颠倒了过来。拿美国来说吧,对这个国家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,大街上那些体态肥胖的,多半是穷人,而长得干练精瘦的,则多半比较富裕。
这是因为美国的基础生活水平很高,物质发达,即使是最穷的人,也能轻易获得高蛋白、高热量的食物。比如美国穷人最爱吃的炸鸡块,一份只要几美元,随便找家超市打工一小时都至少能买两三份。所以哪怕是社会最底层,只要他还肯劳动,就没有吃不上饭的,而且还能在营养层面吃得很好。
但吃得有营养,却不代表对身体好,美国的现状就能很好地反映这一点。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,美国的平均寿命并不算高,甚至比起中国都没有多少优势。而美国人之所以不长寿,肥胖率居高不下就是一大主因,因为肥胖正是很多疾病的根源。正因如此,对健康更加重视的有钱人才会注意控制身材,所以与古代正好相反,发展程度较高的现代国家,都是穷人肥胖居多,而富人则普遍偏瘦。
这种道理,其实咱们的老祖宗也早就明白了,答案就在“一个不贫有精神”中。从这句话就能看出,中国古代的人也是把富且瘦的人当成了一种更好的存在,只不过受限于时代的发展,人们没有形成“肥胖是疾病根源”的普遍认知,导致只有极少数富人会去控制自己的身材罢了。
结语:
所以说,比起“十个瘦子九个贫”,它的后半句“一个不贫有精神”才更值得我们传扬,因为它代表着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,是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当代社会亟需建立的一项共识,更关系到全民的健康和寿命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若有侵权,请联系作者删除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