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是风儿我是沙,缠缠绵绵绕天涯”这句出自曾经风靡一时的电视剧《还珠格格》插曲中的歌词,虽然说的是人的事,但不经意间道出了风与沙之间难以分割的关系。
在人们的口中,风和沙几乎是结伴出现的,即风沙。就性质而言,风和沙不属于一个范畴。风是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,虽无色,却能使物体动起来。沙子指的是非常细碎的石粒,分布在地表,是肉眼可以看到的物质。既然风能使物体动起来,当然就能使沙子离开地面,弥漫在空中,风沙的故事由此得以演绎,而故事的题目是沙尘天气。
几乎人人都知道沙尘天气的出现少不了风和沙尘,风哪里都会有,但沙就未必哪都有,不过这并不妨碍它们相遇之后“缠缠绵绵绕天涯”。
通常来说,风越大,卷起的沙尘就会越多,能见度就越差,那么风沙的相遇究竟会碰撞出什么“剧情”呢?
其实,不管是人们看到的一般沙尘现象,还是威力强大的沙尘暴,在气象上都可归入沙尘天气。沙尘天气是指风将地面尘土、沙粒卷入空中,使空气变得混浊的一种天气现象的统称,分为浮尘、扬沙、沙尘暴、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5类。它们是沙尘天气强弱程度的表征,而决定强弱的很大程度上是风。风的大小不同,卷起的沙尘数量不同,出现的沙尘天气类别也不同。
在这5类沙尘天气现象中,浮尘显得格外特殊,与其他4类需要风大才能“现身”不同,浮尘是在无风或风力较小(平均风速≤3.0米/秒)的条件下出现的。很显然,浮尘对风的要求不高,由于风小,浮在空气中的沙粒、尘埃较少,水平能见度不算很差,在10公里以内。相比之下,扬沙、沙尘暴、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对风的要求则一个比一个高。扬沙一般是在风力较大的情况下出现的,准确地来说是风将地面沙粒、尘土吹到空中,使空气变得混浊,水平能见度介于1公里至10公里。沙尘暴是扬沙天气的升级版,需要的就不是一般的风了,而是强风,换言之只有风很大的时候,沙尘暴才会隆重“登场”,这时候,空气变得很混浊,水平能见度下降到不足1公里。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则是沙尘暴的加强版,不仅风更大了,而且空气更加混浊了,水平能见度更低了。强沙尘暴来时,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,而特强沙尘暴对应的水平能见度不到50米,可谓是狂风怒吼,黄沙漫天,遮天蔽日,白昼如夜。
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《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》中写道:“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,平沙莽莽黄入天。轮台九月风夜吼,一川碎石大如斗,随风满地石乱走。”诗句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狂风怒卷、飞沙走石、一派混沌的沙尘暴景象。根据诗人的文字描述,诗中描绘的天气现象应当是强沙尘暴或特强沙尘暴。
在沙尘天气中,风与沙缺一不可,如果说沙是基础条件,那么风便是将沙吹到空中进而形成沙尘天气的助推器。不过,风与沙的配合是需要合适的时机的,一年四季,不是什么时候都会出现沙尘天气,而且有了风和沙的条件,还需配以大气层结不稳定。而春天是风沙发挥威力、施展魔力的最佳时期。这是因为春天随着气温逐渐升高,我国北方地区的土壤开始解冻,地表变得干燥、疏松,相当于有了沙尘源,在大风或强风的触发下,就极易形成沙尘天气。所以说,风与沙的相遇并不一定就会产生沙尘天气,有时候沙不一定会随风“缠缠绵绵绕天涯”,如果地面一片绿色,沙子可能就无心随风而飞了。
原标题:《科普文章丨当风与沙相遇——说说风沙的那些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