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不是别人,正是将刘关张兄弟三人带至讨董联盟的公孙瓒。他第一次过度自信,是战吕布的时候,当时华雄被斩,吕布率三万大军来到了前线。十八路诸侯一方派出了八路前去迎战,却有两员大将一死一伤,兵马也折损了不少。这个时候,曹操建议等十八路诸侯聚齐之后,再商议破敌之计,可是吕布前来搦战的时候,八路诸侯齐出,公孙瓒却一马当先,冲了出去,与吕布交锋。然而他虽勇气可嘉,表现却惨不忍睹——“战不数合,瓒败走。”还差点被吕布刺于马下。
按理说,这一次他应该长些教训了才是,可是讨董联盟解散之后,他与袁绍开战。袁绍派出麾下大将文丑,他又一次主动冲了出去。结果这一次他混得更惨——“战不到十合,瓒抵挡不住,败阵而走。”而且狼狈至极,“弓箭尽落,头盔随地;披发纵马,奔转山坡;其马前失,瓒翻身落于坡下。”说到此处,我们不难看出,公孙瓒虽然敢于迎敌,其武艺却并不算精湛,最起码比起一流名将还有不少的距离。那么他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名将呢?对此,小编有以下几点看法。
一、本身性格冲动
虽然演义中对公孙瓒的描述不多,但是通过读史书,我们不难得知,公孙瓒是一个好战分子,他成为一方诸侯之前,曾在边疆任职,仅担任一个小吏。有一次他仅率数十人巡边,遇到一支数百人的敌军,却主动求战,并让敌军丧胆。而且面对蛮夷,他坚持不同意怀柔政策,势要将对方消灭殆尽。虽然不管是与吕布开战,还是与袁绍开战,他的对手都已不再是蛮夷,可是他的性格不变,他的狠劲、冲劲也不会变,当时的他或许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实力的差距,凭的仅是一股热血。
二、想出风头,在手下面前立威
讨伐董卓之时,大多数诸侯都没有什么出彩的表现,都在损兵折将,他或许还坐的住。可是就在群雄束手无策的时候,关羽却突然站了出来,阵斩华雄,出尽了风头。如果这个时候,关羽是从他背后走出来的,他或许只有欣尉,可是就在关羽斩华雄之前不久,他刚刚向大家介绍了刘备,使刘备彻底独立了出去。这个时候,莫说冲动的公孙瓒,换谁也会觉得憋屈。所以遇上吕布的时候,他主动上前迎战,想要出出风头,挽回一下自己的威望。
败于吕布之手之后,他就更加憋屈了,于是对上袁绍手下的文丑时,他再次出阵迎敌,想重新在自己的属下面前立威。可是文丑虽然不比吕布,却并不是软柿子,于是他再一次大败而归。也就说,他的这两次行动,虽然有冲动的成分在内,却也是出于无奈,毕竟他要服众,要在自己的部队面前,保持绝对的威望。
三、他手下无人可用
当然了,如果他手下有威猛的悍将,他也不会就这样轻易上阵,就像刘备、曹操、孙权、袁绍等人,向来都是派别人出阵。可是这一想法,他也就是想想罢了,从他败于文丑之后,“瓒手下健将四员,一齐迎战;被文丑一枪,刺一将下马,三将俱走”,次日,先锋大将严纲,被麴义“拍马舞刀,斩于马下”,可见他麾下并没有什么大将,唯一一个赵云,还是他败于文丑之后才出现的,所以,他不自己上,又能派谁呢?毕竟,十八路诸侯聚义的时候,他不能一直装鸵鸟;袁绍派文丑搦战的时候,他更不能直接弃战。
通篇分析之后,我们不难得知,公孙瓒武艺不精,却敢于挑战吕布和文丑,并不是找死,这既是他骨子里的血性在“作祟”,也是出于对现实的无奈,毕竟他手下真的无人可用,而且他还需要在手下面前保持威望。
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《三国演义》《三国志》等书,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,同时无任何影射、不涉及任何政治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